示范专业建设——特色与亮点
发布日期:
2011-07-05

示范专业建设——特色与亮点

特色一:“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矿建工程为地下工程,具有施工现场性强和不可以在学校内部复制的特点,矿井建设专业毕业生基本上都在施工技术管理岗位(矿建技术员)就业,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根据施工条件,编制施工技术措施并指导现场施工。所以,除了测量放线等基本岗位技能外,学生对掘进和支护工艺的组织能力、特殊地层的创造性施工经验和能力,以及项目部管理与协调等能力的训练都必须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进行,因此,本专业的核心实践能力培养必须以矿建工程施工现场为主。

再者,由于煤矿行业的艰苦性与高危性等特点,企业主观和客观上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从而造成学生深入工地实践比较困难。

因此,探索构建“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办法和必由之路。

“预就业”模式

学生在第二学年中,与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以学校学生与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指导下,在学校和预就业企业交替学习。第二学年,学生通过对企业及岗位的认识实践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课程学习和基本岗位技能训练。第三学年,学生在矿井建设工地,以技术员(或见习技术员)的身份进行岗位综合实践。

校企联合培养

实践教学,“师傅+老师”双导师联合指导:签订预就业协议后,学校为学生指定专业学习导师,企业指定实践导师(师傅),“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的实践与提高。

理论教学,“课程+专题”校企联合授课:学校专任教师组织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兼职教师对具有先进技术、施工经验性强的典型工程等内容,以专题授课的形式组织教学,既解决因施工流动性强,兼职教师不能来校进行常规教学的困难,又满足施工技术管理的经验性和现场性强的教学需要。

培养模式的优势

“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其专业建设成果案例入选国家示范建设三周年成果展,并作为全国重点建设成效显著的二十个专业建设案例之一,入编教育部示范建设成果画册。

该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矿井建设专业06级、07级两届学生中运行实践,在中煤三建、中煤五建下属的各施工处等企业的顶岗实践中,多数学生在师傅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基本能够独当一面,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术人员。实践证明,培养模式的改革,让学生赢在事业发展的起跑线上,并体现出以下特色优势。

适应专业特点:“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建设类专业,特别是煤炭建设类专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的实践教学需要。通过“预就业”,学生获得企业职工的“身份”,便能够切实深入到施工现场,顶上岗位进行真实工作。通过两届“预就业”模式试点,学生全部落实到各自预就业协议签订企业的施工项目部,进行对口顶岗实践。

企业热情参与:学生与企业签定了预就业协议后,企业本着为自己培养人才的态度,在培养方案论证、兼职教师选派、施工设备捐赠、实践教学组织等方面,全面积极参与。同时,在培养成本上提供分担。

在我校的顶岗实践实施中,与中煤第三建设集团公司、中煤第五建设集团公司下属的各矿建施工处等企业,为每个学生指派施工技术和管理骨干担任实践师傅,并在工作任务、出勤考核、薪酬待遇、生活劳保、通勤费用等方面与正式职工同等对待。多数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基本能够独当一面,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术人员。实践证明,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单是解决了高危行业不愿接纳学生实习的问题,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积累施工与管理经验,从根本上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他们毕业后即可上岗继续工作,让学生赢在事业发展的起跑线上。

学习针对性强:在预先明确就业企业的情况下,学生能尽早地了解就业企业的施工与经营情况,融入企业文化,明确企业岗位的个性要求,明确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经过相关实践,学生对自己企业的历史文化、施工特色、发展前景,以及工程项目性质、施工条件、岗位任务及要求等等有了明确的认识,带着问题,带着具体任务和目标进行针对性学习,增强了岗位工作的适应性。

在矿井建设0708级学生顶岗实践中,根据企业施工方向不同,承建的工程项目不同,以及企业岗位需求不同,学生分在立井井筒、斜井井筒、二期工程、隧道等施工技术管理及矿建预算等岗位上,承担着各自的工作任务,实现了工作能力训练与将来的岗位工作任务零距离对接。同时,学习目标的明确,也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动力。

校企优势互补:“双导师”联合培养,学校导师重点负责学生岗位能力学习的计划及系统组织管理,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讲授基本知识,组织常规的基本技能训练,而企业导师则重点负责岗位工作的实践指导,并对施工经验、先进技术与管理等内容,进行传授辅导。学生得益于学校老师的理论性、系统性与企业导师的实践性、经验性的共同指导,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岗位工作实践能力和施工与管理经验,实现了毕业即可顶岗工作。

特色二:“过程渗透式”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良好职业素质,是矿井建设等艰苦专业人才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矿井建设专业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的行业特点,以及必须解决不可遇见的施工技术难题和应对现场突发事件的岗位能力需求,突出对本专业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造性施工能力”的“三大基础职业素质”的培养。

借鉴煤炭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理念,以专业学习效果与学习态度并重的原则,校企合作,进行专业教学考评机制的改革,将职业素质培养有机渗透于各个专业能力培养环节之中。

特色三:“校企联合”教学团队

● 课堂教学,课堂 + 专题的校企联合教学

    学校专业教师:讲授基本知识和组织常规的基本技能训练;

企业兼职教师:对施工经验性强、典型工程、先进技术与管理等进行专题授课。

● 顶岗实践,老师 + 师傅双导师联合指导

企业实践导师(师傅):负责指导学生岗位工作能力、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

学校专业学习导师:负责组织实践计划、大纲和实践方法的制定与实践安排,协调处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