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特色专业申报表(矿井建设专业)
发布日期:
2011-07-05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 校 名 称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专 业 代 码         540306        

专 业 类 别:本科 高职高专

申 报 类 别:品牌      

填 报 日 期      2010120  

 

 

 

江苏省教育厅

○○九年十二月


 

 

 

填 写 说 明

 

 

1. 申报表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 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 学校类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

4. 申报表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简表

专业名称

矿井建设

修业年限

3

专业代码

540306

学位授予门类

 

本专业设置时间

1984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938

首届毕业生时间

1986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156

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

210万元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张 魁

   

出生年月

1963.11

   

学士

   

本科

所学专业

矿井建设

毕业院校

淮南矿业学院

   

副教授

   

院长

所在学校通讯地址

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

   

  办公:0516-83996097                         手机:13615110961                 

电子信箱

zhangkui@xzcat.edu.cn

邮政编码

221116

本专业获省及省以上有关奖励、立项建设情况

 

项目名称

时间

等级

授予部门

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全国优秀教师

 

2004

国家级

国务院

教育部

教学成果奖

“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5

省部级

教育厅

课程与教材

《矿山机械》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9

国家级

教育部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

实训基地

煤矿安全技术实训基地

2006

国家级

教育部

教学改革项目

“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01-2004

国家级

教育部

 

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

2008

省部级

教育厅

“高职教师的素质与师资队伍建设”煤炭职教三等奖

2003

省部级

煤炭职教学会

                       


二、建设目标与成效

2.1特色的体现与标志

“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矿建工程的地下施工现场性强的特点,使得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必须以矿建工程施工现场为主。同时,由于煤矿行业的艰苦性与高危性等特点,学生深入工地实践比较困难。因此,探索构建“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办法和必由之路。

1、“预就业”模式。

学生在第二学年与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以学校学生与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指导下,在学校和预就业企业交替学习。第二学年,学生通过对企业及岗位的认识实践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课程学习和基本岗位技能训练。第三学年,学生在矿井建设工地,以技术员,或见习技术员的身份进行岗位综合实践。

2、校企联合培养。

实践教学,“师傅+老师”双导师联合指导:签订预就业协议后,学校为学生指定学习导师,企业指定实践导师(师傅),“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的实践与提高。

理论教学,“课程+专题”校企联合授课:学校专任教师组织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兼职教师对具有先进技术、施工经验性强的典型工程等内容,以专题授课的形式组织教学,既解决因施工流动性强,兼职教师不能来校进行常规教学的困难,又满足施工技术管理的经验性和现场性强的教学需要。

3、培养模式特色

1)适应专业特点:满足建设类专业岗位能力培养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的实践教学需要。

2)企业热情参与:预就业条件下,企业本着为自己培养人才的观念,积极参与教学,并在施工实训设备、实践教学等方面分担培养成本,也解决了高危行业不愿接纳学生实习的问题。

3)学习针对性强:学生明确就业企业岗位的个性要求,带着具体任务进行学习,既提高学校的针对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动力。

 

4)校企优势互补:“双导师”联合培养,学生得益于学校导师的理论性、系统性与企业导师实践性、经验性的共同指导,实现了毕业即可顶岗工作。

 

● “工学交替,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业岗位课程体系

以矿建技术员岗位任务及其工作能力为课程组织依据,构建学校与预就业企业的工学交替,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的职业岗位课程体系。

 

同时,根据矿井建设井巷工程项目独立、种类繁多、结构差异大的工程特点,按照井筒工程、巷道工程和硐室工程等三类相对独立的单位工程项目,构建职业岗位课程,并考虑职业拓展的需要,组织拓展课程。

 

● “学习、编制、操作”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法

在各类井巷工程施工工序及技术员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重构。并以“学习、编制、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实现职业岗位课程的“基本知识学习”、“施工技术文件编制训练”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工学结合教学组织方法。

 

● “过程渗透式”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良好职业素质,是矿井建设等艰苦专业人才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矿井建设专业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的行业特点,以及必须解决不可遇见的施工技术难题和应对现场突发事件的岗位能力需求,突出对本专业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造性施工能力的“三大职业素质”的培养。借鉴煤炭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理念,以专业学习效果与学习态度并重的原则,校企合作,进行专业教学考评机制的改革,将职业素质培养有机渗透于各个专业能力培养环节之中。

 

2.2 建设目标与思路

● 总体目标

以矿建技术员为培养目标,探索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满足岗位能力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学做合一的原则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改革;建设“双导师”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和满足岗位能力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本专业的整体办学实力,充分发挥矿井建设专业的特色示范作用,并以此带动社会重视面向煤炭等艰苦行业,更好、更多地培养急需人才。   

 

● 具体目标

1、构建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预就业”、“校企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的常规运行机制。

2以矿建技术员岗位任务及其工作能力为课程组织依据,构建学校与企业的工学交替,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的职业岗位课程体系。

3、重点建设6门职业岗位课程,按照学习、编制、操作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形成讲练结合、手脑并用的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式。编写配套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4、组建校企双导师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即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导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共同完成培养任务。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专业骨干教师4名,企业兼职教师10名。

5. 以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为平台,建设满足岗位能力培养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岗位基本技能训练与校外工地的岗位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岗位能力训练体系。

 

建设思路

    紧扣岗位能力培养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重点,开展专业建设;依照其岗位任务特点及其能力培养需要为原则,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按照校企联合培养的要求,建设“双导师”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以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环境建设为基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以完善预就业条件下的学生岗位综合实训机制为重点目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2.3 方案及成果预测

● 建设方案

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面向矿井建设企业和煤炭生产企业一线,以井巷工程掘进技术员为基本就业岗位目标,以矿建工程项目经理等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岗位为发展目标,通过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培养掌握井巷工程基本施工技术,胜任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与经营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技术管理人才。

矿建技术员岗位的基本任务是:在阅读工程图纸、围岩地质等施工条件的基础上,编制施工措施、作业操作规程等工程施工技术文件,并在现场科学组织实施。

2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双导师校企联合教育,共同完成培养任务。

井下工程特殊环境的现场性,使得岗位能力的训练必须以施工现场为主。所以,针对企业对矿建专业人才紧迫需求的现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有关预就业工作制度,使学生提前与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师徒合同等,在校企共同建立的有关导师聘用、指导、管理与考核等制度的保障下,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学习与实践,实现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常规运行保障机制。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以矿建技术员岗位任务及其工作能力为课程组织依据,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的职业岗位课程体系。根据井巷工程项目独立,种类多,差异大的工程特点,按照井筒工程、巷道工程和硐室工程等三类相对独立的井巷工程项目,构建职业岗位课程,并考虑职业拓展的需要,组织职业拓展课程。

按照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交替学习。同时,根据矿建工程施工周期长,工地遥远分散等特点,时间安排偏重在岗位综合实践上。

 

 

 

 

专业课程教学安排表

第一学年

 

教学方式

教学环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理论教学,专题讨论,社会调查

课堂教学,社会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理论教学,专题讨论,社会调查

课堂教学,社会实践

实用英语

课堂教学,课堂训练,兴趣小组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

计算机应用基础

操作训练,课堂教学

计算机教室

技术文件编写基础

文件编制训练,课堂教学

学校教室,模拟区队

职业基础课程

机械制图与CAD

基本知识学习,测绘训练,制图训练

测绘实训室

建井工程材料

基本知识学习,材料选型,计算训练

学校教室,图书馆

建井工程测量

测量实践,课堂教学

学校场地,模拟巷道

煤矿地质

基本知识学习,围岩地质条件阅读训练

模拟区队

企业认识实践

企业参观、调查,专题报告

生产和建设矿井

第二学年(签订预就业协议)

岗位认识实践

实践导师指导下进行工程调研和岗位调研

预就业企业掘进区队

立井施工

基本知识学习+编制措施+基本技能训练的工学结合教学

模拟区队,建井现场

斜井施工

基本知识学习+编制措施的工学结合教学

模拟区队

巷道施工

基本知识学习+编制措施+基本技能训练的工学结合教学

模拟区队,模拟巷道

井底车场施工

基本知识学习+编制措施的工学结合教学

模拟区队

硐室施工

基本知识学习+编制措施的工学结合教学

模拟区队

职业拓展课程

通风与安全

基本知识学习,措施编制

煤矿安全实训室

采掘机械

基本知识学习+设备拆装的工学结合教学

矿机实训室

采掘电气控制

基本知识学习+设备拆装的工学结合教学

矿电实训室

井巷工程计量与计价

基本知识学习+预算编制工学结合教学

模拟区队

建井工程项目管理

基本知识学习+制度建立工学结合教学

企业区队

矿井开拓与开采

基本知识学习,采区巷道布置训练

模拟区队

第三学年

岗位综合实践

以企业导师指导为主,学校专业导师为辅,学生以见习技术员或技术员的身份,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训练

预就业企业施工工地

 

 

 

2)课程建设

重点建设《巷道施工》、《立井施工》等6门岗位课程、岗位拓展课程,达到院级以上精品课程标准。同时,编写满足工学结合教学需要的配套教材。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任务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校

负责人

企业

参与人

教材建设

教学环境及

资源库建设

1

巷道施工

徐新斌

 

工学结合教材

模拟区队,案例库

2

立井施工

 

蔡全成

工学结合教材

模拟区队,案例库

3

采掘机械

史俊

 

工学结合教材

矿山机械实训室

4

采掘电气控制

贺建华

鹿守鸣

工学结合教材

矿山电气实训室

5

建井工程项目管理

王书明

蔡全成

工学结合教材

工程案例库

6

井巷工程计量与计价

唐荣康

赖永木

工学结合教材

模拟区队,案例库

以井巷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为主线,以技术员在各个工序中的角色任务为依据组织教学项目。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标准的编制;

融合基本知识教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等,完成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过程组织;

围绕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完成相应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建设;

以注重过程性、实用性的原则,建立与工学结合教学相配套的学习成绩考核与评价体系;

对重点建设的岗位课程,探索构建课堂+专题的校企联合教学形式。

3岗位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第三学年,学生回到预就业企业,担任技术员或见习技术员,在以师傅为主的指导下,进行职业岗位能力综合训练。学生完成各个综合训练项目后,同时完成相应的毕业成果报告。实践结束,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毕业成绩。

3、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双师素质的专任专业教师队伍。重点加强教师工程复合能力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等教改能力建设。

兼职专业教师:聘请10名现场具有丰富的工程经历,同时具备一定表达能力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负责职业岗位课程的专题授课等教学工作;

专业实践导师(师傅):在学生签订预就业协议的同时,企业按照协议要求,为每个学生指定实践导师,负责学生实践指导工作。因此,根据每届学生配备的具体情况,进行聘任,每届两年。

2)专业带头人培养

建设目标:确定2名专业带头人,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分别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和培养本校专业教学骨干各1人,形成工程与教育能力优势互补的局面,合力主持专业建设。

面向煤炭基建企业,在具有一定学历和教学潜质,具备井筒、巷道、硐室等多项井巷工程施工经历的技术与生产管理骨干中挑选聘请。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重点进行职业教育观念培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在现有专业教学团队中,选拔1名教学观念领先、教研教改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重点培养行业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把握企业技术发展趋势。

建设标准:全面的岗位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学研究与专业建设能力;一定的专业学术理论水平;较高的政治和人文素养;强烈的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建设措施:对煤炭企业进行全面调研,并进行岗位挂职锻炼;参加高职教育先进国家和国内学校考察;主持专业建设等专业改革实践,主持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工作锻炼提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

3)骨干教师培养

建设目标:重点培养专任骨干教师4名。提高骨干教师的工程复合应用能力,培养双师素质,重点提高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及其教学实施能力。

建设标准:培养较强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及教学实施能力;较强的专业岗位实践与工程复合应用能力;一定的学术理论水平;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水平。

建设措施:主持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实施与实训室建设;组织国内外先进高职学院学习培训;通过建立挂职锻炼、访问工程师等制度,定期深入区队和工地;参加有关学术交流、技术交流及有关培训学习;参与学生组织与管理工作。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建设一支由10名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结合学生岗位综合实践,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企业实践导师队伍(2年聘期)。校企共同制定相关聘任管理、教学指导、考核奖励等相关制度。重点培养提高兼职教师教学的能力和一定的专业与课程建设能力。

建设标准: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一定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一定的专业与课程建设能力。

建设措施:组织国内外先进高职学院进行学习访问;与专任教师一起,参加教育教学研究;组织教学能力培训,个体对口帮教,教学实践;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室建设。

 

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岗位能力培养的需求,建立以施工基本技能训练和施工措施编制训练为主要目的,适应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与预就业企业共建联合教学的常规机制,满足学生校外岗位综合实践训练的需要,形成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实验实训软件建设

按照岗位能力训练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工作有机融合,制定适应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与教务管理配套制度;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并结合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制定实训指导、考核、成绩评定等教学制度;结合各实训室硬件建设,配套建立技能操作规程,营造企业安全、质量等方面文化氛围,突出职业岗位气氛。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安全技术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针对本专业岗位能力训练的特殊要求,并兼顾专业群各专业共享,以工学结合课程教学为平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览表

实训室

负责人

功能特点与服务对象

模拟巷道

徐新斌

按真实巷道进行实件装备,作为《巷道施工》等主要职业岗位课程的基本技能实训场所,完成井巷工程基本施工操作训练。

模拟

掘进区队

 

职业岗位课程工学结合教学基本场地。以现场掘进队部的实景,布置校内掘进区队。在其中完成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图纸审阅、施工作业文件编制,召开班前会等训练。 

井巷工程构造展示室

徐新斌

《矿井开拓与开采》以及所有职业岗位课程教学中,解决学生对复杂的矿井系统及井巷工程结构立体概念把握困难的问题,进而帮助进行读图训练。

矿山机械

实训室

史俊青

《采掘机械》和《采掘电气控制》课程工学结合教学中,完成对小型采掘机电设备的拆装、维护操作等教学,完成学生基本施工机械和电气设备的维护维修等拓展技能的训练。

矿山电气

实训室

贺建华

测绘

实训室

史俊青

《机械制图与CAD》工学结合课程学生完成测绘制图和CAD训练,以及其他职业岗位课程学生编制措施训练等。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预就业岗位实践基地,完成规定的合作培养项目。重点完成与中煤三建、中煤五建等矿井建设企业的预就业模式的系统化、常规化机制建设,并面向周边地方煤炭公司等,拓展新的预就业企业2家。

 

 

5、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根据矿建专业需要经常解决不可预见的施工技术难题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岗位能力需要,以及艰苦性和危险性的行业工作特点,深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方法改革,突出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同时,以专业学习效果与学习态度并重的原则,进行一系列的成绩评定内容和方法改革,使职业素养培养有机渗透在专业能力培养之中。   

 

● 预期成果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达到如下特色及示范性成果:

1、“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根据井巷工程的现场性强、工地分散、安全条件差,以及专业人才紧缺的特点,通过实现学生的预就业,使企业树立为自己培养人才的观念,构建人才培养成本分摊,校企双导师共同培养,校企交替教学的联合培养运行机制。在艰苦行业、建设行业,特别是煤炭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2、以工程施工项目和岗位工作任务构建的课程体系,以及学习、操作、编制有机融合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并编制课程标准,成绩考核与评定办法,编写系列工学结合教材,填补我国矿井建设专业高职类教材的空白。

3师傅+老师双导师联合指导和“课堂+专题”校企联合授课的实践和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系列保障制度,并形成常规运行机制。可以作为创造性和经验性要求高的专业和课程教学,以及企业兼职教师系统承担教学任务困难等条件下的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借鉴示范。

4、“过程渗透式”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以解决不可预见的施工技术难题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岗位能力需要,以及艰苦性和危险性的工作特点,深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法改革。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同时,在所有专业教学环节中,以吃苦耐劳精神、规范严谨作风和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效果并重的原则,进行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形成职业素养培养有机渗透在专业能力培养之中的系列制度和办法。

5、煤炭紧缺人才培养。通过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实力,全面启动多种渠道的煤炭紧缺人才培养工作,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带动全国相关学校重视、面向煤炭等艰苦行业,更好、更多地培养行业急需人才。

三、基础与改革

3.1 教学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内容

● 专业教学团队

1、校内专业教师队伍

校内专业教师队伍共1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1人(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占78%;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7人(博士2人,硕士5人),占50%;双师素质教师8人,占57%

教师队伍中,具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教师。

承担了教科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6 项、省部级16 项、院级6 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 67 篇;荣获各种奖励 12 项。

2、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批具备矿建工程国内领先施工与管理能力,工程业绩突出,经验丰富的施工与管理骨干组成的企业兼职教师后备队伍,其中稳定的兼职教师10人。

兼职教师中,多人具有一级项目经理、全国优秀项目经理等资格和荣誉。

 

● 教学条件

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安全技术实训基地”已经通过验收,其中模拟巷道、机械设备实训区、电气设备实训区等实训现场,已经作为矿井建设专业的主要校内实训基地。重点建设的《模拟掘进区队》等6个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完全满足职业岗位课程工学结合教学的需要。

围绕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同中煤三建的第七十一、二十九、三十工程处、中煤五建的第一、二、三、四工程处和徐矿集团华美矿业公司等建立了稳固的学生顶岗实践基地。在大屯煤电集团、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的十余家煤矿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保障了岗位认识及煤炭生产开拓系统等课程性实践的需要。

 

● 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矿井建设专业毕业生,以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在苏、鲁、豫、皖、冀等省份的煤炭企业享有很高的声誉,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成了煤炭企业的施工技术和生产管理的骨干力量。如在中煤五建所属的各矿建工程处中,我院的矿井建设毕业生就有60余人,其中80%以上走上了项目经理、技术科长等中层技术和管理骨干岗位,有21人走上了矿、处级生产管理岗位。他们活跃在遍及全国的矿井建设工地,所负责的立井井筒等施工工程,在全国处在引领地位,多次获得鲁班奖等奖项荣誉。

 

 

3.2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方面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矿井建设专业作为学校的传统专业,办学近30年中,不断进行着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为办学特色的积淀打下了基础。

1993年,在学校率先进行了借鉴CBE理论,用DACUM方法开发培养方案的教学改革试点,也拉开了我校教学改革的序幕。并以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特色,倡导学生、教师、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半军事化实习管理模式,受到原煤炭部的重视,并在淮北石台煤矿组织召开现场会,在煤炭院校、厂矿中推广经验;

2005年,根据煤炭企业人才短缺的局面,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08年,矿井建设专业被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建立了“预就业条件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校企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并在矿井建设07级开始试点实施。

 

    管理制度建设

在学校一整套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及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本专业所属的矿业工程学院,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推开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理念,制定了以凸显高职改革理念为特点的《教学质量考核评定办法》,并以此起步,逐步建立一个纳质量监控和职工考评等为一体的教学管理机制;

建立了《岗位综合实践管理办法》、《岗位综合实践质量标准》、《岗综合实践成绩评定办法》、《岗位综合实践安全指导书》、《师徒合同书》等系列文件,逐步形成“预就业”和“校企联合培养”进入常规性运行状态的机制;

建立了兼职教师资源库,并逐步健全兼职教师档案,制定《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规范并鼓励企业技术骨干,积极参与专业兼职教学。

 

 

    课程与教材建设

重点建设6门职业岗位课程。率先在07级《巷道施工》、《立井施工》等两门岗位核心课程教学中,按照学习、操作、编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试点。并启动了“课堂+专题”的校企联合教学形式的运行。

因为全国范围内,矿井建设专业高职教材为零,加之工学结合教学的特色需求,目前,基本完成重点建设课程的配套校本教材(讲义)编写工作,进而投入特色教材编写与出版工作。

 

    实践教学改革

以国家“煤矿安全技术实训基地”为基础,初步建立了以《模拟巷道》、《模拟交岔点》、《模拟综掘工作面》、《模拟掘进区队》等为主要实训环境的工学结合校内实训基地,职业岗位课程基本实现了“基本知识学习”+“技术文件编制训练”+“基本技能训练”的工学结合教学组织。

以预就业企业为基础,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顶岗实践基地。06级和07级两届学生,与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以后,以见习技术员或技术员的身份下到各自的矿建施工项目部,企业为每个学生指定了实践“师傅”,学生在校企“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半年以上顶岗实践,多数学生在实践期间已经基本能独立承担技术员的岗位工作,使培养质量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使得学生赢在其事业发展的起跑线上。

 

    学习效果评价改革

已经完成重点建设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以及各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建设。同时,依照《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以突出基本技能训练效果的过程考核的原则,分别制定了课程和实践成绩评定办法。并通过“分组学习,团队计分”,和学习效果与学习态度并重考核等方式,加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力度。

岗位实践环节中,校企“双导师”联合对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效果,通过技能考核、措施评阅和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定。

 

四、学校的支持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作为国家示范重点建设学校,学校专门成立了示范建设领导小组、示范建设专项工作组等一系列工作组织,保障国家及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矿业工程学院以院长为专业负责人,成立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小组。

长:张 魁;副组长:赵

员:唐荣康、周 磊、徐新斌、史俊青、贺建华、王书明、涂 

 

    制度保障

学校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引进与培养管理办法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保障全校重点专业的建设。

 

    经费保障

学校规定,按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经费1:1的标准,配套拨发建设经费。同时,2008年矿井建设专业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在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学校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五、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意见

 

 

 

 

 

 

 

 

(盖 章)       主任签字:

 

                                                             

 

 

六、学校审核、推荐意见

 

 

 

 

 

 

 

 

(盖 章)     学校领导签字:

 

                                                             

 

七、学校主管部门意见

 

 

 

 

 

 

 

 

       (盖 章)